如今,感冒输液,对不少人来说是常事。然而,输液可挽救生命,亦可能夺人性命。近日,我国首部《输液安全专家共识》定稿,并将于5月发布。4月12日,记者走访城区医院,专家表示,输液存在较大风险,主张能口服就不输液。
据了解,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药师协会等六个组织共同编制的《输液安全专家共识》初步定稿分为六部分,包括中国输液使用现状、输液质量与安全评价、输液包装材料质量与安全性评价、各国输液的质量与安全性评价、不合理使用输液的危害及合理使用输液的政策建议。
根据2014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静脉注射给药发生不良反应(ADR)占不良反应总数的57.8%。据悉,目前我国注射剂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过度依赖输液给药方法。
《共识》定稿后,全国各地纷纷叫停门诊输液。我市卫计局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表示,目前暂未收到相关通知,但会按照国家各部门、省委等的有关文件,严格执行相关政策。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办公室副主任、急诊科副主任杨保生认为,《共识》的出台将有助于规范输液治疗。
杨保生表示,目前不少患者对输液治疗认知存在误区,输液的速见效,使患者认为,不管大病小病,输液都可成为首选的给药方式。对输液的风险和不良反应认识不足。
“昨天早上我在门诊就遇到一个年约40岁的中年男子,因发烧、咳嗽来就诊,看了几次,还没好,就急躁地主动叫医生让他打点滴。”杨保生强调,感冒发烧的康复需要一定过渡期,“不能因为输液见效快就不顾风险,滥用输液。”
“输液是把药物直接输进人体内,人体对这种来得比较猛烈的给药方式是会产生一定的反应的。”杨保生指出,即使输液的质量合格、操作规范,输液也是会存在风险,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甚至死亡。
可见异物、不溶性微粒、内毒素等是引发输液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静脉输液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类过敏反应、热原反应、局部刺激、溶血反应、水电解质紊乱、容量负荷等。
输液不良反应可发生在刚开始输液时,也可发生在输液过程中任何时间,有些迟发反应可在输液结束后一段时间发生。
杨保生认为,输液治疗的使用,应根据治疗原则、诊疗常规、病人的情况等方面来判断是否需要这一给药方式。“能口服就不输液,在不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将风险降至最低。”(报道来源:西江网记者:梁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