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一位麻醉师的援疆梦<br />——记我市首批援疆医疗队队员黄旭援疆事迹

发布时间: 2016-08-29 来源:宣传科 阅读量:

分享

  在其他人眼里,麻醉医生不过就是给准备手术的病人打一支麻醉针就走人的职业。其实在麻醉师的保驾护航下,医生才能在手术台上从容不迫地进行各种操作,患者才能得以平稳地度过手术最危险的阶段。黄旭自从1998年在广东医科大学麻醉专业毕业后,一直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工作,一干就是18年。

  为响应国家援疆工作部署,黄旭与其余四名医师组成的首批援疆医疗队,于2014年10月21日进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四十九团医院。进疆以来,黄旭全心全意服务兵团建设与发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全院的医务人员起到了良好的先锋模范示范作用。

  离家5000多公里,只为奉献于医疗事业

  在黄旭看来,麻醉师是一项神圣的职业。不仅要确保病人在手术过程中无痛感,在手术顺利进行时还要随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如发现由于手术、麻醉或病人的原有疾病产生威胁病人生命的状况,要即刻釆取各种治疗措施,维持病人生命功能的稳定,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确保手术顺利完成。“麻醉无大小,麻醉时要慎而重之”这是一位老前辈给黄旭的告诫,黄旭医生一直谨记在心。他在麻醉这个工作岗位上,不敢有一点的马虎,对待每一位病人都认认真真,遇到解决不了的情况不逞强不逞能,及时向上级医生反映协助处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奋斗,在医院的培养下,黄医生很快成为了一名有责任心、胆大心细、眼勤手快的合格的麻醉科医生。

  2014年,我院响应肇庆市政府的号召,需要派出内科、外科、妇枓、儿科、麻醉科五位中级以上职称的专家到距离肇庆市5161公里的新疆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四十九团医院进行为期八个月的医疗援助。那种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工作,以及神秘的戈壁沙漠,让黄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看到了报名的各项要求与自己的条件完全符合,想回馈医院和社会的念头油然而生。“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他毫不犹豫地报上了名,并跟家人表示自己援疆的想法,他想通过自己十多年来学到的工作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新疆的同事们,做好“传,帮,带”工作。家中父母以及妻子一听到这消息都极力支持,特别是曾经参加了三次赴非洲支援农业工作的老共产党员父亲。经过医院的考查研究,黄旭医生成为了我市首批援疆医疗队的一员,他的援疆梦由此开始。

  援疆工作从零开始,沉着应对克服难关

  四十九团医院的工作环境超出了黄旭的预料:在医疗队来之前,这里只有6名主治医师,无论在卫生条件、医疗环境、硬件设施、人员配置远远还没达到乡镇卫生院的水平。也就是说麻醉手术的课目在他手上从零开始。

  面对困难,黄旭并没有泄气,沉着应对。他对自己说,“从零开始有时未必是件坏事,我们可以从更高更好的起点起步”。他从麻醉科的基础配置、麻醉机、麻醉药品、新的麻醉穿刺包等等都做了详细的计划,并且仔细检查了四十九团医院的抢救仪器、物品及药物,急诊室的抢救器械等。

  在检查中,他发现医院缺少了十分重要的抢救工具——简易呼吸球囊。黄旭从当地医疗人员了解到,由于医院技术有限,往往把需要抢救的重症病人送往离这30公里的上级医院。一想到危急情况的患者无法得到及时的抢救治疗,黄旭的心比谁都急。他赶紧与医疗人员沟通,尽快购置大中小三种型号各两套的简易呼吸球囊,急诊室、手术室各安放一套。他对医疗人员斩钉截铁地说:“以后我们尽可能抢救没有时间往上送的病人!”

  没想到简易呼吸球囊购置不久便派上用场。2014年11月23日23时许,医院接收一名27岁农药中毒的维族男性患者,生命垂危,需要急救。在没有呼吸机的辅助下,黄旭一个人拿起了简易呼吸球囊对患者进行了长达4小时的辅助呼吸。与此同时,其他医护人员也紧张的做着抢救工作,尽快地让农药从病人体内排出。当天凌晨3时,患者恢复了意识,此时黄旭已汗流浃背,但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凭他们自己的努力挽回了患者的性命,这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重启当地手术室,完成首例外科手术

  四十九团医院十年来没有开展产科诊疗及手术,外科手术也停滞了长达三、四年,手术室里新引进的麻醉机因为放置时间过长一开机就坏掉了。医疗条件的匮乏,并没有令黄旭放弃重启手术室的念头。他与其他队员积极与四十九团医院党政领导充分沟通,协助医院完善检修医疗设备,购置必要药品、器械。争取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支持,师卫生局协调,从外院调到一台麻醉机,尽快地重新恢复开展外科、妇产科手术。由于该院十年来无开展任何手术,为此每一例手术前黄旭都会对手术环境的评估,对病例进行认真讨论分析。

  手术室重开的第一天便开展了两台外科手术,一例是9岁小女孩慢性阑尾炎患者,一例是成年人十二指肠穿孔急腹症患者。经过多次碰头商量,由黄旭主治医生实施麻醉,邱昌洪副主任医师主刀手术。首场手术给身经百战的黄旭带来无形的压力,黄旭心里清楚,即便是最简单的手术,都有随时发生危险的可能,不能有一点闪失。黄旭时刻监护手术治疗过程,凭着自身的临床经验,为患者保驾护航,以便及时处理手术中随时发生的突发情况。在全院人员配合下,手术顺利完成了。手术室的重启方便了当地群众,也提高医院效益。2014年四十九团医院业务收入首次突破400万元,创造了历史最好效益,调动了医院医务人员、职工积极性,大大提高49团医院在当地的影响力及信任度。

  忍辱负重,舍小家为大家

  其实,对于援疆医疗队来说,最大的切身困难,不是工作,不是生活,而是家中有事自己却远隔万里,无法照料。

  正当黄旭专心地在这片荒凉的黄沙土地上耕耘着医疗事业的时候,年迈的父亲因感冒诱发肺源性心力衰竭而住院治疗,照顾父亲的重担不得不交给了同是医护人员的妻子的身上。家人生病却不能陪在身边,黄旭感到非常愧疚,可是一想到远在的五千多公里小县城的病人们在着急的等待着在他们心目中医术高明,仁心济世的黄大夫,他最终决定舍小家为大家,继续重返岗位,认真为病人诊治。

  在援疆的八个月里,黄旭与其他的援疆医疗队队员共抢救危重患者10余例、接生10例、实施外科手术19例、传帮带学员5名、下乡开展义诊6次,把广东肇庆医生的医术、医德带到四十九团的每个角落,扩大了肇庆市援疆医疗队的影响力,也让边疆人民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怀。偏远的团场因为援疆医疗队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黄旭也因为群众的信任感恩而感到莫大鼓励和满足。

  进疆以来,黄旭全心全意服务兵团建设与发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良好的职业道德,诠释了“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内涵,黄旭以行动代替话语,实实在在地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圆了他的援疆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