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俗称秋老虎。据了解今年末伏出现在8月16日至25日共10天,这次是21世纪以来出现最迟的一次末伏,然而高温天气持续,让不少市民感到些许不适。中医认为,立秋之后,末伏期间,仍是高温多雨的天气,在饮食上仍以健脾祛湿之品为主,若要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温燥之品。
人体会出现哪些不适?
1.注意感冒、肠胃功能等疾病
“末伏早晚较凉快,白天阳光依然剧烈,仍是高温多雨的天气,湿热氤氲,稍有不慎湿热之邪就会乘虚而入侵袭人体,易引发感冒、腹泻等疾病,常人亦会出现全身肌肉酸重、疲倦乏力、肠胃虚弱、消化功能紊乱等不适症状。”中医科主治医师欧国飞表示,饮食上仍以健脾去湿之品为主,若要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温燥之品。
2.处暑将近,“秋燥”开始
此外,处暑将近,之后天气逐渐转凉,空气湿度变小,人体容易出现口干舌燥、鼻炎干痛、嗓子痛、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秋燥”的表现,此时宜多喝水,饮食宜选益气养阴补肺、滋阴润燥之品。
养生饮食注意什么
欧医生认为,立秋过后,起居调养应当早睡早起,勿熬夜。注意气温变化,适时添加衣被,尤其是晚上使用空调时温度不宜过低,以防受凉。运动不宜剧烈,尤其是平素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损耗,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如太极、慢跑、骑自行车,登山等。
1.忌辛辣
中医认为“秋天宜收不宜散”,“秋不食辛辣”,应当尽量避免进食烧烤煎炸、辛辣的食物,否则容易出现“上火”症状;
2.忌生冷食物
同时要少吃寒凉的生冷瓜果、雪糕冷饮,勿随意喝凉茶,苦寒之物容易伤胃。
3.宜食健脾祛湿食物
目前天气仍是湿热交蒸,饮食宜选用健脾祛湿之品,如山药、莲子,扁豆,薏米,茯苓,南瓜,莲藕等。
当到了处暑之后,宜选用养阴补肺、滋阴润燥之品,如百合,银耳,雪梨,粉葛,无花果,粉葛等。
养阴补肺、滋阴润燥的食物
考虑到天气还可能会依旧炎热,市民可以通过多吃蔬菜、水果等做到宜养阴补肺、滋阴润燥,下面列出的适合现时季节食用的饮食清单,小伙伴们立马收藏起来吧!
蔬菜类:茄子,南瓜,冬瓜,白萝卜,粉葛,菜干,剑花干,荸荠,莲藕,木耳,木瓜;
水果类:雪梨,黄花梨,葡萄,栗子,柿子,椰子,柚子,水蜜桃;
肉类:猪瘦肉,鸭肉,猪肺,甲鱼;
药材类:山药,莲子,扁豆,薏米,茯苓,沙参,玉竹,银耳,百合,无花果,杏仁,石斛;
其他:蜂蜜,冰糖,豆浆,乳制品。
进补适宜平补,暂不宜温补
目前气候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暑热渐去,秋燥徐来,此时人体的脾胃经过炎夏的煎熬普遍较弱,亦要预防秋天干燥之气对肺的影响,此时进补适宜平补,适当选取上述具有滋阴润肺,益气健脾等食材及中药,可以弥补夏季的过度消耗,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此时进补切忌温燥,诸如人参、鹿茸,羊肉等温补的补品暂不适宜,若过早进行温补,轻者出现流鼻血,咽喉痛,目赤,失眠等“上火”症状,重则出现消化道出血,高血压,脑出血等,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更应慎之。
中医科联系(咨询)电话:0758-2102156
门诊地址: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门诊楼3楼东侧中医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