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医务人员子女近距离了解医务人员平日的抢救工作,掌握基本急救技能知识。 2月3日,门诊办与急诊科联合举办院内健康大讲堂——心肺复苏培训班,医务人员子女及家长、实习生共25人参加学习。
急诊科两名护士向学员们介绍心肺复苏的重要性以及主要步骤流程,为了让学员们能具体掌握操作要领,护士在培训班上播放心肺复苏标准示范视频,并由急诊专业护士现场演示心肺复苏急救流程。随后由学员们分组进行实操演练,急诊科护士现场指导。
为了应对求诊患者有可能发生的突如其来的晕厥、心脏骤停等意外,门诊办与急诊科多次组织心肺复苏培训,引起了院内强烈反响,职工子女主动联系急诊科医生要求学习,面向职工子女的首场心肺复苏培训应运而生。
接受培训的职工子女大部分都是初高中生,这群90、00后,无疑是学习优秀的,但对于心肺复苏却很陌生,离他们很远。面对毫无反应的心肺复苏模拟人,刚开始他们还显得点害怕,从判断脉搏、胸外按压、人工呼吸,这几个动作,一开始就难倒了这群骄子。经过急诊护士示范和纠正,学员们做得有模有样。他们还积极向老师提各种问题:什么情况才需要做心肺复苏?按压会不会压断被施救者胸骨?不是专业人员施救是否有效?急诊科的老师的回答是:拍打和呼叫被施救者,判断没有脉搏和呼吸即可实施抢救;只要定位准确,断胸骨的几率是非常小的;抢救时要坚持不懈,只要有按压就会有效。
见证学习成果的时候到了,每个学员们需要体验一次完整的心肺复苏流程,在旁观看的家长比学员还紧张。一位家长站在做心肺复苏的儿子旁边说,“你要把假人当作是有生命的,只要你坚持住了,他就有抢救的希望。”
因为胸外按压需要施救者依靠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压,演练过程中,学员们普遍表示体力有点吃不消。不过他们一致认为此次培训意义很大,不仅提供他们难得的课外体验,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而且掌握急救技能能帮助他们应对日常工作、生活出现的突发性事件。
据了解,我国每年有200万人发生猝死,其中70%死于院外,如果在4-8分钟后得到及时抢救,病人有可能存活,普及急救知识,学会自救互救刻不容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