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耳鼻喉科独立完成首例鼻内镜下咽旁间隙肿物切除术,为患者彻底摆脱了4年的病痛折磨。
女子常感咽喉不适 原是罕见肿瘤作怪
31岁的李小姐经常感到咽喉不适,最初她认为只是扁桃体发炎,服用医生开的消炎药对症治疗后效果还不理想,这样的情况持续了4年。最近一次到我院耳鼻咽喉科就诊令李小姐大吃一惊,医生发现李小姐左侧咽部长着一个鸡蛋大小的肿物,上达鼻咽,下至喉咽,初步诊断为咽旁间隙神经鞘瘤。
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符士楠表示,咽旁间隙神经鞘瘤在早期常难以发现,当患者咽侧壁出现膨隆或颈侧出现肿块,以致于影响其吞咽、呼吸或者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时才得以发现。
咽旁间隙一直是外科医生的禁区
咽旁间隙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所谓的咽旁间隙,指的是咽筋膜与邻近筋膜之间的疏松组织间隙,上至颅底,下至舌骨。“因为那里有颈部最重要的颈内外动脉、颈内静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副神经、交感干通过。在切除肿瘤时稍有不慎就容易损伤相应的颈部大血管和主要神经,出现相应症状,甚至有生命危险。因此,咽旁间隙一直都是外科医生的禁区。”符士楠副主任说。过去,咽旁间隙手术只在我省几间大医院才能独立完成,本次手术由我院耳鼻咽喉科独立完成属于首例,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我院拥有独立治疗罕见咽旁间隙肿瘤的能力。
创新手术路径降低传统手术风险
传统手术做法是经患者的颈侧进路切开直视下完整切除肿物,手术不仅创伤较大,术中要绕过颈部大血管和主要神经,风险非常高。经科内会诊和多次术前讨论,医护人员为病人“量身订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采用“就近原则”方法,经口腔进路行鼻内镜下咽旁间隙肿物切除术,既达到彻底切除肿物又避免损伤颈部大血管和主要神经。
手术由符士楠副主任主刀,在鼻内镜的辅助下清晰暴露手术视野,医生用电刀切开粘膜直达肿物表面,沿着肿物表面钝性分离,用手指将肿物的背面缓慢剥离,达到减少创面的效果,最终完整摘除肿物,手术历时仅1个多小时。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已康复出院,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