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原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巴德年先生提到:“怎么学医不是说怎么开处方、做手术,而是说怎样将自己变成一个医术 高明、医德高尚、善于和患者沟通的人……
今天我参加了医院的“医德医风”的岗前培训,听了院领导的一番教导言辞,也听了颅脑外科何炳辉主任的“如何当一个好医生”生动的一课,我感受颇深,当一个好医生,不仅仅要 有高明的医术,同时要有高尚的医德,也要具备和病人沟通的技巧。
我认为志于医道,要以“严”字开头,“博”字开路。必有精勤不倦、苦心钻研的治学态度,方才算得上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因此平时在专业上的学习不能马虎了事,必须要“严”于律己。对课本的知识得多读,熟读,要熟悉疾病的诱因,疾病的发展过程,疾病的治疗原则,更要掌握疾病并发症的防治。正所谓“熟能生巧”,只有对专业知识熟悉,才能在临床上运用自如,才能更自信地面对各种各样的疾病,运用多了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此外我认为一个好的医生不仅仅要对自己的专科知识掌握透彻,还得对其他专科的知识有所认识,并能处理好其他专科的常见病种,此调我所说的“博”。因为人体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单独的个体,每个部分都和其他部分紧密联系,很多疾病都是一个部分出了问题的同时 会牵涉到相邻的甚至人体更多的部分,故“博”也是医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读书能博学识、集众长。见多自然识广,只有通过阅读大量的专业文献,向同道们取经,可以了解先进的专业知识,并运用到自己的临床实践中,最大限度地为患者减少痛苦和负担。
作为医生,我们需要一份爱心和责任来尊重每一个生命,给更多的生命以健康与关怀,此谓医德。谈医德,并不仅仅是不收红包、不吃请、不拿回扣等等,我觉得这样理解是比较肤浅的。而更深层次的是一个医生具有高尚的医德应该表现在他能够千方百计的解决病人的病痛,从病人利益出发,而不考虑自己的得失。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是患者选择的基础,如果缺乏信任,建立医患关系就成了一句空话。一个医务人员、一所医疗机构之所以能成为患者选择的对象,一个根本性的因素就是这个医务人员、这所医疗机构在老百姓当中的口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老百姓心中有杆秤”,这都表明老百姓自有判断。要想得到老百姓好的口碑,一个医务人员和一所医疗机构除了有先进的医疗器械、过硬的医疗技术之外,还要有一颗真诚为病人服务、为病人负责的心,一种良好的服务态度,一切以患者为中心。
何炳辉主任说和病人沟通,首先语言上要通俗易懂,不要过多地运用医学上的术语,尽量用最简单易懂的语句让患者了解到自己的病情。其次就是倾听,耐心倾听才能鼓励对方说清楚、说完整,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对方的病情。诉说是一种最好的发泄方式,让病人完全说出来,就是最好的治疗。最重要的是倾听就是医生给患者着重和自尊,很容易获得患者的好感,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同时医生的职业需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民生,阅读一些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的书籍,以便更好地与患者沟通,消除误解。
总的来说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善解于和病人沟通的医生更容易得到患者的喜爱和体谅,也会让自己在工作中拥有更多的快乐与成就感。当一个好医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但我会努力,除了熟读自己的专业书籍,积累临床经验外,还要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当一个医术高明、善解人意的医生。(陆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