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鼻咽癌研究新进展

发布时间: 2010-01-01 来源: 阅读量:

分享

鼻咽癌研究新进展

1、概述: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鼻咽部常见肿瘤,可发生鼻咽部上皮、淋巴组织、间质和神经组织,也可发生胚胎残余。发病率约占全球恶性肿瘤0.6%,以东南亚及我国广东珠江三角和西江流域发病率最高。年龄发病率呈双峰型,15-25岁和60-69岁。男:女=2.071。早期无症状,多以颈淋巴结肿大就诊被发现。目前认为本病发生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和EB病毒(EBV)感染作用有关。

2、流行病学:

21、发病率及分布情况:

鼻咽癌发病率殴美各国少见,<1/10万。高发区主要分布在中国、和国外出生的中国人、南非(如中国台湾省等)、北非(如阿尔及利亚)等。2000年全世界共发生65000例新病例,38000例死亡病例。上世纪70年代中期前中国香港每40名男性中就有1名发生NPC,之后渐下降,主要是与环境风险因素致病有关。我国南方五省1.7亿人口鼻咽癌3年死亡回顾调查,平均调整死亡率,广东省为6.53/10万;广西为4.66/10万;湖南省为3.24/10万;福建省为2.66/10万;江西省为2.33/10万。其高发区中心在广东肇庆、佛山、广州珠三角与西江流域。死亡率最高是广东四会市为15.85/10万。

22、年龄及性别分布:

20岁后发病率渐上升,年龄均数标准差为45.75±11.85。我国儿童患者少见,中山医附属肿瘤医院1964-1972年收治的16536例鼻咽癌中,14岁以下仅19例,占有0.11%。辽宁省统计的839例鼻咽癌中,14岁以下者41例,占4.8%。突尼斯16岁以下占有14.6%Hawkins(1990)报告1973-198827例儿童鼻咽癌中,年龄8-17岁。分化型非角化癌8例,未分化癌19例。根据中山医宗永生教授经验,年轻鼻咽癌患者多为未分化型。

3、病因学及发病机理:

31EB病毒:

研究表明,癌细胞内存在EBV-DNA和核抗原(EBNA)EBV在鼻咽癌发生中启动阶段需要EBV表达,但在诱发癌前病变和维持肿瘤细胞恶性表型时则需要关键细胞基因;另外,肿瘤内可见EBV同源重复序列,而且为单克隆性。所有肿瘤细胞呈该病毒特异性mRNA和基因产物阳性。其病因是协同作用仍尚未解决,EBV使上皮细胞癌变的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32、环境因素:

   高发区与腌制食品中亚硝酸盐有关,20世纪60年代中国香港船舶居民的NPC发病率高,有专家认为可能与他们比陆地居民多吃腌制鱼类饮食习惯有关。来自中国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在断奶期,婴儿用广东式腌制鱼喂育者,其发病率可在2-7.5之间。给动物喂养腌制鱼可以促进鼻肿瘤发生。

4、临床特点:

无痛性颈部淋巴结肿大是最常见的特征。10%无症状,接近半数有鼻部症状(如血性鼻涕、鼻塞),半数以上有多种症状(如头痛、耳鸣、皮肌炎等)。由于鼻咽粘膜固有层有丰富淋巴网,癌早期可从淋巴道转移,多数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就诊被发现。癌侵犯周围组织,常有头痛,鼻塞,涕中带血、特别是回吸性口中吐淡带血丝,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1993Kao报告2例鼻咽癌,首发症状为视力消失。1994Lee报告1例男性无症状鼻咽癌合并多发性皮肌炎。

5、血清学检查及免疫表型:

    非角化NPC患者血清EBV检测100%阳性。检测抗病毒壳抗原(VCA)的IgA和抗早期抗原(EA)的IgG/IgA,阳性率为69%-93%。所有癌细胞对全角蛋白(AE1/AE3),高分子角蛋白(CK5/6)强阳性表达,低分子角蛋白(CAM5.2),EMA弱阳性或灶性表达。

6、鼻咽癌的分型:

61、角化型鼻咽癌:

角化型鳞癌与EBV关系不大,多见于老年人,肿瘤多呈外生性生长,对放射治疗不敏感,特别是肿瘤组织中出现核巨大、畸形深染,胞浆角化的癌细胞呈"多形性或间变型鳞癌",对放射治疗更不敏感。可分为高、中、低分化角化型鳞癌。

62、非角化型鼻咽癌:

非角化型癌与EB病毒感染关系密切。可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