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良恶性的程度,普通老百姓看不是良性就是恶性,中间有一道生死线,认为只要是恶性肿瘤或癌症就是死症、很可怕的不治之症。实际上肿瘤是由正常组织细胞异常增生而来,是正常细胞失控生长。因此,我们病理上区分肿瘤良恶性要以正常为基础,不是以一个癌细胞就可以衡量的,而要综合观察、全面客观分析肿瘤的组织结构和生物学行为。既要看形态相貌上的静态表现,更要看动态的生物学行为。
一般说来,恶性肿瘤相貌形态与原有正常组织差别大,尤其是作为细胞生命特征的细胞核有明显改变,即病理学上称异型性大或分化程度低。
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首先是细胞生长活性高,增生活跃、分裂相多或见病理性核分裂相。因而,肿瘤生长快,短期内长成一个大块肿物,并继续无控性进行性生长,消耗正常细胞的大量营养成分。其次,恶性肿瘤呈树根状或蟹足状浸润生长,手术治疗难于斩草除根,不易切除干净,配合复杂的综合治疗后仍疗效不理想,易复发。另外,肿瘤不仅局部浸润破坏,还常远处转移,如血道、淋巴道转移,象散播种子一样的种植转移等,转移到脑、骨髓等全身各处,不断开辟新的破坏根据地,除压迫、阻塞正常器官外,甚至还造成恶病质。由于血管不能适应肿瘤的生长,常继发一些严重的病理改变,如出血、坏死、溃疡、合并感染、神经破坏等,对人体危害极大,严重威胁生命。
良性肿瘤则相反,相貌上肿瘤形态与原有正常组织相似,生长活性低,长得慢,呈鸡蛋壳样或气球膨胀样生长,边界清晰,常有包膜,因而,摸上去表面光滑且可活动,手术时如地里挖土豆,易于切除干净而完全治愈,很少复发,不转移。这种良性肿瘤一般对机体影响小,易于治疗,疗效好。只要不长在心、脑等重要器官,就不直接危及生命。
区别肿瘤的良恶性,是病理科的重要任务之一,病理诊断准确是临床疾病治疗的重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良、恶性肿瘤之间有时并无绝对界限。如良性血管瘤多无包膜,界限不清,切除后容易复发。良性肿瘤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引起严重后果,如颅内的脑膜瘤或胶质瘤可压迫脑组织,阻塞脑室系统,危及生命;又如心脏的间皮瘤,仅数毫米大小,但可引起心律紊乱而猝死。又如膀胱的乳头状瘤具有良性细胞形态,但容易复发,甚至转变成恶性肿瘤。在恶性肿瘤中,其恶性程度亦千差万别,并非预后都差。如皮肤基底细胞癌生长缓慢,几乎不发生转移,切除干净即可治愈。早期的癌治疗及时,几乎跟良性肿瘤一样预后好。
在我们看来,良恶性中间这道生死线,其实是参差交错,并不那么分明的。有些病变处于肿瘤动态发生过程中的良恶之间的灰色地带,不易区分良恶性,即使世界不同病理专家也见仁见智,诊断的一致性低。比如许多的“良恶交界性”、“恶性潜能未定”的肿瘤等,究竟生物学行为如何?只能结合临床观察分析。
肿瘤的良恶性也并非一成不变,有些良性肿瘤如不及时治疗,可转变为恶性,例如卵巢瘤可恶变为卵巢癌,结肠腺瘤性息肉可恶变为腺癌。偶尔,恶性肿瘤也可向良性转变,如个别的恶性黑色素瘤、高恶性神经母细胞瘤,由于机体免疫力增强等原因,可以停止生长甚至完全自然消退,甚至转移灶的瘤细胞也能分化成熟而自愈。
由上看来,病理学观察肿瘤良恶性不是简单化、机械化、公式化的,不能用照妖镜一照便知。病理要根据每个肿瘤病例丰富多彩的具体生物学行为个性作出精确判断,才能为临床和患者提供更多更有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