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是指轮状病毒性肠炎,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以6个月-3岁婴幼儿多见,常由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10-11月份秋季,故名小儿秋季腹泻。
小儿秋季腹泻的症状
(1)起病急,初期常伴有感冒症状,如咳嗽、鼻塞、流涕,半数患儿还会发热(常见于病程初期),一般为低热,很少高热;
(2)大便次数增多,每日10次左右,大于3次就应考虑秋季腹泻,大便呈白色、黄色或绿色蛋花汤样,带少许粘液或脓血,无腥臭味;
(3)半数患儿会出现呕吐。呕吐症状多数发生在病程的初期,一般不超过3天。
(4)腹泻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如口渴明显,尿量减少,烦躁不安;
(5)病程有自限性,病程一般5-7天,营养不良、佝偻病和体弱多病者,腹泻的时间可能更长。
小儿秋季腹泻的原因
1、消化系统不成熟: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酶的活性较差,但营养需要相对又高,肠道负担重。如果喂养不当,如过多地加喂淀粉类、脂肪类食物,导致成分改变,或者一次进食过多等,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的紊乱,导致腹泻。
2、免疫功能不成熟:婴幼儿时期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以及肝、肾功能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免疫功能也不够成熟,当有病原菌随受污染的食物进入体内后,易造成腹泻。
3、轮状病毒感染:小儿秋季腹泻主要由于轮状病毒感染所引起(致病微生物可随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宝宝消化道),这种情况多发生于人工喂养儿,喂养时所用的器皿或食物如不经过消毒或消毒不佳,即有感染的可能。病毒也可通过呼吸道或水源感染,这种情况多发生在8—12月,以10—11月份为最高峰。
4、温差大:秋季气温变化大,忽冷忽热。气候变化引起感冒、腹部受凉以及各种感染也可导致腹泻。
小儿秋季腹泻怎么办
1、严重腹泻有脱水症状的患儿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必要时应住院或输液治疗;
2、饮食方面不必严格禁食,可以适当减少喂奶次数,喂食糖盐水,减轻胃肠道负担;
3、患儿恢复饮食时,可喂饮米汤或稀释的牛奶,逐步恢复到正常饮食;
4、秋季腹泻病程中的患儿应休息,避免去托儿所和其他公共场所,以免传染;
5、腹泻患儿要做好隔离,防止交叉感染,保持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及护理
小儿患秋季腹泻后合理饮食和适当用药,可缩短病程,很快恢复,则对小儿健康影响不大。如果处理不当,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危及患儿生命;或者导致病情迁延,造成患儿营养不良,影响患儿生长发育。所以,家长有必要了解掌握一些小儿腹泻的家庭治疗护理方法。
1、治疗原则
①预防脱水;②纠正脱水;③继续饮食;④合理用药。根据以上原则,病情轻、无明显脱水的患儿在家庭治疗,可采取以下措施。重症患儿:如3天不见好转,或3天内出现下列任何一种症状(腹泻次数和量增加;不能正常饮食;频繁呕吐;发热;明显口渴;粪便带血),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患儿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可选用以下液体:
(1)米汤加盐溶液:配制方法:米汤500ml+细盐1.75g;或炒米粉25g+细盐1.75g+水500ml煮2—3分钟。预防脱水:首先给20—40ml/kg,少量多次口服,4小时内服完,以后随时口服,能喝多少给多少。
(2)糖盐水:配制方法:白开水500ml+蔗糖10g+细盐1.75g。剂量服法同上。
2、可选用的药物:
①微生态调节制剂:目的在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重建肠道天然生物屏障保护作用。常用的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链球菌等。②肠粘膜保护制剂:吸附病原体,维持肠细胞正常吸收与分泌功能;与肠道粘液糖蛋白的相互作用,增强其屏障作用,以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如思密达。
3、护理
给患儿适当的食物以预防营养不良。病情轻者或重者均不必禁食,只要孩子有食欲就可鼓励其进食。急性期可减少哺乳的次数,缩短每次哺乳时间,可吃牛奶加等量米汤等。患儿症状好转后逐步恢复饮食,进食须由少到多,由稀到浓地循序渐进。
腹部保暖,秋季气候渐凉,腹泻宝宝肠蠕动本已增快,如腹部再受凉则肠蠕动更快,将加重腹泻。父母可适当地用热水袋对宝宝腹部进行热敷,也可帮宝宝揉肚子以缓解其疼痛。
生活用品消毒,患儿用过的东西要及时洗涤并进行消毒处理,以免反复交叉感染。宝宝的玩具也应该经常消毒。对宝宝的饮食用具,如奶瓶、汤勺等,在每次用前和用完后都应该用开水洗烫,最好每天煮沸消毒一次。
保持肛门清洁,每次大便后都要用温水擦洗干净,婴儿要及时更换尿布。
小儿秋季腹泻的预防
1、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在夏季断乳,改变饮食种类。适时适量添加辅食,合理喂养,食奶不要过饱,勿进难消化食物;
2、讲究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具要消毒;
3、注意气候变化,避免着凉;
4、做好腹泻患者的隔离治疗及粪便消毒;
5、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防止菌群失调而导致的肠炎;
6、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要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