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最明显的特征是,天气明显转凉,早晚温差大,忽冷忽热。由于小儿抵抗力弱,耐受力比成人差,身体的免疫功能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天气的突变,因而容易感冒、腹部受凉,从而也容易导致腹泻等的肠胃功能失调问题。记者带着小儿腹泻的问题走访了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一院)。
据了解,秋冬季是小儿腹泻的高发期,主要集中在11月—3月份的时间,腹泻主要是轮状病毒引起的,主要经粪—口传播,主要集中在6个月——2周岁的婴幼儿。主要特征有:先吐后泻,伴发热,病程为自限性,一般病程为5—9天。往往起病急,开始表现为发烧(体温一般为38℃~39.5℃)、咳嗽、流涕等“感冒”症状,同时伴有频繁呕吐,随后24小时内开始出现腹泻,平均一天5至6次,多则数十次,大便稀薄,呈水样或蛋花汤样。由于患儿频繁腹泻与呕吐,进食又少,所以很容易引起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进而危及生命。
一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林才介绍说:“小儿秋季腹泻是常见病,家长应如何护理好秋季腹泻患儿?一要合理调整饮食,腹泻脱水患儿除严重呕吐者暂禁食4-6小时(不禁水)外,均应继续进食,母乳喂养者继续母乳喂养,牛奶喂养者,建议更换为不含乳糖的奶粉(腹泻奶粉)。如患儿年龄在6个月以上,给已经习惯的平常饮食,如粥、面条等,需由少到多。二要预防和纠正脱水,未出现脱水或轻度脱水者可给患儿口服补液盐(ORS)溶液或在家自制口服补盐液(如米汤水适量加盐),宜少量多次喂服。三要注意观察小儿病情,如精神状态、腹泻及呕吐次数、大便的性状、有无小便并尽量估计尿量,是否口渴、烦躁。如果患儿3天不见好转,或3天内出现下列任何一种症状,应到医院就诊:腹泻次数和量增加;不能正常饮食;频繁呕吐;发热;明显口渴;粪便带血等。
怎样预防秋季腹泻的发生?林主任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宝宝及其看护人都应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食具也必须注意消毒,如奶瓶、汤勺等,在每次用前和使用完后都应该用开水洗烫,最好每天煮沸消毒一次。除此之外,在秋季小儿腹泻流行期到来之前,建议接种轮状病毒疫苗。(见习记者 李艳华/儿科 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