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

发布时间: 2014-07-31 来源:神经内科 阅读量:

分享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均高。脑卒中与心脏病,肿瘤构成人类三大死因。对脑血管疾病进性有效的治疗同时,积极开展针对脑血管危险因素的预防非常重要。防病重于治病。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现你的家人或朋友出现脑卒中症状,你必须尽快送来医院就诊,避免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

   脑卒中常见症状

  1.症状突然发生。

  2.一侧肢体伴或不伴有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

  3.一侧肢体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功能困难,双眼向一侧凝视。

  4.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视物模糊,

  5.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

  6.既往少见的头痛和呕吐。

  7.上述症状伴有意识障碍或抽搐。

  预防等级和危险因素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与脑血管疾病发生密切因果关系的因素称危险因素。其危险因素可分为可干预性和不可干预性两类。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分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发病前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者推迟发生的目的。二级预防是指针对发生过1次或多次脑卒中患者,通过寻找卒中事件发生的原因,针对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治疗,达到降低卒中复发危险性的目的。其中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主要针对目标。可干预性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酗酒,肥胖,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口服避孕药,肺炎衣原体感染,情绪应激抗凝治疗等,其中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发生的重要环节。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

  预防脑卒中的日常饮食注意事项

   要预防脑卒中,我们须在日常生活中,从我做起,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查体一次。定期体检了解血压、心脏、血糖、血脂等水平,发现异常及时治疗。高血压病人要经常测量并控制好血压,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定时查血压,要保持情绪平稳,少做或不做易引起情绪激动的事,饮食须清淡有节制,戒烟限酒,适量活动,作规律运动:有氧运动,循序渐进,由简到繁,持之以恒。至少每周1-3次、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平时宜低盐脂饮食,食盐少于6克/天,规范作息、劳逸结合、合理膳食等,多吃含蛋白质、纤维素较高的食物、蔬菜和水果等,气候的变换也容易引发脑脑卒中,尤其是老年人,应当注意早晚添衣保暖。常梳头也能对脑卒中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不宜暴饮暴食,预防肥胖,当然平时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忌暴怒暴喜也很重要。

  患者一旦发病按病情缓急选择就诊部门

  如果病情危急,应直接到急诊内科,让急诊内科医生做初步处理后,收治神经内科病房,若果症状较轻,可选择神经内科专科门诊,脑卒中的治疗取决于卒中的类型,分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前者包括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所有脑卒中患者均应收治神经内科病房。由神经内科,急诊内科,检验科,影像科室组成。凡在发病时间窗内到达急诊内科患者,我院马上开通绿色通道,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必要检查,迅速收治神经内科病房,由神经内科专科高年资医生(副主任医师以上)综合患者各方面情况,判定是否符合静脉溶标准。

  静脉溶栓治疗不是对所有患者都有效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在3-4.5小时内,可考虑静脉溶栓。静脉溶栓使用药物是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其作用是及时恢复血流和改善组织代谢,抢救梗死周围仅有功能改变的半暗带,使组织避免形成坏死。但并不是所有在3-4.5小时发病的患者均能静脉溶栓。因为静脉溶栓是使闭塞脑血管再通的有效手段,但并不是所有进行静脉溶栓的患者都能取得满意效果,同时会有继发出血的可能。因为这与患者个体差异性有直接关系,作为患者家人必须充分理解这一点。超过静脉溶栓时间的患者,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等确定治疗,实施以分型,分期为核心的个体化和整体化治疗原则。在一般内科支持治疗基础上,予改善循环,营养脑细胞,抗血小板聚集,降纤,调脂稳定斑块,同时可使用尤瑞克林建立侧枝循环,配合康复针灸理疗等处理。如果是心源性脑梗死,则予抗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