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过敏性鼻炎的你还好吗? 发布时间:2018-12-05 | 来源:临床药学科 蔡肇栩

  过敏性鼻炎(AR)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保守估计全球的患者超过5亿。而我国成人的过敏性鼻炎患者数就已高达1.5亿人,患病率从2005年的11.1%上升到2011年的17.6%。

  过敏性鼻炎是免疫系统对过敏原过激反应引起的炎症。患者的免疫系统会攻击吸进体内的过敏物质,引起发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等症状。而且,过敏性鼻炎常常合并其他疾病,如中耳炎、鼻出血、鼻息肉、鼻窦炎等。文献报道,40%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可合并支气管哮喘,在鼻部症状的同时,还可伴喘息、咳嗽、气急和胸闷等肺部症状。患者应重视两者的相互联系,感觉不适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症状/体征

  一、症状。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为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痒和鼻塞,出现两项或以上,每天持续1个小时以上。严重时可伴有眼部症状,包括眼痒、灼热感、流泪和眼充血等。二、体征。过敏性鼻炎发作时最主要的体征是双侧鼻粘膜苍白、肿胀,下鼻甲水肿,鼻腔有多量水样分泌物。眼部体征主要为结膜充血、水肿,有时可见乳头样反应。儿童过敏性鼻炎患者可出现某些特殊体征:1、“变应性敬礼”:指小儿为缓解鼻痒和使鼻腔通畅而用手掌或手指向上揉鼻的动作;2、“变应性暗影”:指小儿下眼睑肿胀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而出现的下睑暗影;3、“变应性皱褶”:指小儿经常向上揉搓鼻尖而在外鼻皮肤表面出现的横行皱纹。

  治疗原则

  一、药物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物治疗一般分为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肥大细胞稳定剂、减充血药与抗胆碱药。临床推荐用药:1、鼻用糖皮质激素:对过敏性鼻炎所有鼻部症状包括喷嚏、流涕、鼻痒和鼻塞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这是目前治疗过敏性鼻炎最有效的药物。其不良反应主要为鼻腔干燥、刺激感、鼻出血、咽炎和咳嗽等,症状较轻。掌握正确的鼻腔喷药方法可以减少鼻出血的发生,患者应避免朝向鼻中隔喷药。2、口服抗组胺药:这类药物起效时间快,持续时间长,对鼻痒、喷嚏、流涕和合并眼部症状有效,但对改善鼻塞的效果有限。3、鼻用抗组胺药:起效比口服抗组胺药快,单独使用氮卓斯汀鼻喷剂治疗2周可明显改善鼻部症状,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见。4、抗白三烯药:孟鲁司特对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眼症状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其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较轻微,主要为头痛、口干、咽炎等,无嗜睡。研究表明: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鼻用糖皮质激素,鼻用抗组胺药+鼻用糖皮质激素,这两个组合用药针对中-重度过敏性鼻炎治疗起效快,疗效更好。详情可咨询有经验的医师或药师。

  二、鼻腔冲洗。鼻腔盐水冲洗通常用于鼻腔和鼻窦炎性疾病的辅助治疗,是一种安全、方便、可靠的治疗方法。使用生理盐水或2%高渗盐水进行鼻腔冲洗,可清除鼻内刺激物、变应原和炎性分泌物等,减轻鼻粘膜水肿,改善黏液纤毛清除功能,有助于立即提高呼吸感。

  三、环境控制。通过鼻腔吸入过敏原会诱发过敏性鼻炎,阻断过敏原才是最有效预防过敏性鼻炎的方法。常年过敏原有屋尘螨、粉尘螨、霉菌和动物脱落的皮屑。季节过敏原一般集中在春秋两季,其主要过敏原均为花粉。

  四、防治方法。1、定期彻底清扫房间,过敏者应带口罩或暂避室外;2、室内通风,保持干燥;3、避免使用地毯、羊毛毯、软垫和羽绒被;4、被单、内衣等应用60度热水勤洗勤换,定期阳光暴晒;5、室内和阳台尽量不要摆放盆栽,土壤里可生长大量的霉菌;6、空调、空气过滤器的滤网应经常清洗更换;7、定期用消毒剂清洗厨房地下室、垃圾箱,洗澡与烹调时应保持通风和除湿;8、建议过敏的病人避免饲养有皮毛的动物;9、对花粉过敏者,避开致敏花粉播散高峰期,必要时使用特制的口罩、眼镜、鼻腔过滤器与花粉阻隔剂等;10、严重过敏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免疫脱敏治疗,大部分患者能由此获益。

  通常在干燥、温暖、阳光充足的天气里,户外花粉浓度较高;而在多云阴雨天气里,花粉浓度低。对花粉过敏的患者可提前4-6周到医院进行预防性治疗,确定对哪种花粉过敏,以进行及时治疗。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以临床医生指导为准。对于用药不明白的地方,也可咨询有经验的临床药师。

看病找医生,吃药问药师。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问药我答”。

温馨提示

门诊咨询电话:0758-2102104 - 医疗投诉电话(外购药举报电话):0758-2102066 - 医院行政值班电话:18902368689
新院地址: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东岗东路9号 邮政编码:526000 - 北岭分院地址: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站北路8号 邮政编码:526020 - 交通地理
网站管理: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宣传科 - 宣传科电话:0758-2102658(6658) - 宣传科邮箱:zqyyxck@163.com
版权所有: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 - Design by David.Z - ICP备案:粤ICP备09221303号 - 审核文号:粤卫网审(2012)41号

粤公网安备 44120202000043号